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动态

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 ——20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会议观点综述

发布日期:2018-06-08 浏览次数:2358 来源:本站

    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作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要方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如何进入新时代?在20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会议上,以走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时代为主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教社理事长陈昌智出席并作主旨讲话,24位专家委员、行业企业代表、职业院校代表等从各自领域和视角,围绕着新时代背景下落实十九大精神,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有思想的共识,也有观念的交锋。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线。

    1996年《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确立了产教结合的法律地位。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阐述了深入产教融合的任务、要求和标准。今年2月,教育部等6部委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对校企合作方式、促进措施、检查等做出明确规定。两个文件共同形成了推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

2、不同的历史阶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从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许正中教授认为,一是千年剧变,把职业教育放在引领的新角度。技术迭代,新产业衍生成为主导;职业替代速度超越想像,社会替代速度要求每个人保持创造性;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创新的挑战,要勇于理论创新。二是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需要打造结构性竞争力,包括五个方面——产业结构竞争力、利益结构竞争力、区域结构竞争力、制度结构竞争力、伦理结构竞争力,其中,职业结构竞争力和利益结构竞争力是职业教育发力的重中之重。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俞仲文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职业教育要树立产业主导思维,职业教育要把自己从原来世界工厂的框架下解放出来,及时转型升级成中国创造、中国制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从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认为,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个体系不是两个体系而是一个体系。人才成长或人才培养,就业前的培养和就业后的继续提升是一个体系,像名师培养一样,上完大学出来充其量是入职合格,要成为名师还要在工作岗位上养成。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入职合格的人才,要真正培养高技能人才,之前需要校企合作,就业之后更需要校企合作。目前,制度上是不完善的,体系上是不完善的,我们大量的精力、财力多是放在前者,对后者一个是重视不够。

3、进一步落实,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李大卫认为,一要破解难题,强化企业融合,突破产教融合瓶颈。通过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为我国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要扶持行业和社会机构,促进产教双方的衔接。提升行业组织权威,建立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把行业调研、行业规划、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考核等都纳入行业协会职责范围,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教育教学的指导;三要创新机制,保障产教融合相关方的利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邬宪伟认为,职教要做好这篇文章。一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职业教育既要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人的发展,两个服务要找到结合点。二是在两个主体上找到结合点,企业和学校既要分享利益,也要责任共担。三是在两个布局上找到结合点。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另一个是教育的布局。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陈晓明认为,一要聚焦不平衡、不充分,构建多元协同的新机制。目前,这方面的政策支撑,包括治理手段,滞后于我们的时代。落实十九大精神,构建新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作为经济体的支撑,都讲到人力资源支撑。这需要多部门横向纵向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二要聚焦价值贡献力,激发融合发展。平衡企业、学校、行业,以及个人成长和国家战略之间的利益关系。

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和切入点是什么?

    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树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的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服务人民。产教融合最终的评价标准,不是合作企业有多少,而是产业的先进元素,包括先进技术元素、工艺元素、资源元素和科学管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端的发展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才目标和规格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邢晖认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三大要素至关重要,一是有效的平台,二是有效的机制或者说是实践形式,三是有效的转化。有效的转化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课程,通过课程培养优秀人才,二是转化,通过转化为技术,提高生产力。课程是核心,这也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曹勇安的核心观点。他们都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和切入点最终都会落到课程。

5、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孙善学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新时代指导职业教育发展要有新思想,这个思想实际上也有一条主线,即一个体系。所有的改革,包括制度的构建都是围绕着一个体系。要把职业教育的体系和制度建成一个同社会的用人体系相匹配的制度,这是一个立体的制度。二是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种理论。相对于其他教育,产教融合对其他教育来说可能是一种原则、一种要求,或者是一种途径,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是基本理论之一。三是加快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有很多创新,但是大多数都不具备理论特质,一般处于经验的形态阶段。需要扎根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进行提炼,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陈晓明主任与俞仲文副会长也强调了加强研究的重要性。俞仲文副会长在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从旧的世界工厂的框架中解脱出来的观点时也指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途径、课程考核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缺乏研究。陈晓明主任认为,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急需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合作的理论研究,强化按照规律办事的行为逻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定是体系,不是一个点,也不只是一个链,是一个有着自身内在构造和对外交互的体系。二是把握和透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关系。他认为,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具体体现,既不可分离又各有基础。

6、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会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

    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技术总监杨恒,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戴自成分别从企业的角度,强调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杨恒博士指出,物联网作为传感器、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前沿交叉,目前在全球范围获得迅猛发展。物联网涉及智能家居、智能农业、智能物业、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等,带来了大量新兴的职业教育,面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职业教育方向,将会是现在和未来的热点。戴自成副总经理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在呈现加速度的方式变化。以前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的形成可能要投入很大资金,耗费很长时间,但是现在类似于滴滴、uber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已经做到了。而未来,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可能不仅仅是传统的通信技术,甚至包括其他各行各业。在数字化的广阔领域中,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合?这个市场非常广阔,同样也是非常紧迫的。

    马树超副会长认为,数字化的产业人才,要从中国走向海外,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总部做的共建共生共享项目,实质上是华为企业的专家认证证书丰富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推动华为证书走向全世界。

    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王键从教育的角度介绍了湖南以信息化为切入点,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湖南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的经验。他认为,校企合作的新时代,要进一步拓展沟通交流。网络学习空间会是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合的新途径。

7、如何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策略?

    石伟平教授认为,产教融合这个命题的提出,可以在中央层面,也可以是在区域层面,还可以在院校这个层面。区域包括省域、地市、县域。从产业结构和发展角度,主要还是在区域层面做好产教融合的规划。二是从院校这个角度,需要完善绩效工资制度,鼓励院校积极、主动服务。

    俞仲文副会长认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义:培养规格;职业院校定位不仅是人才园而且是技术园和创新园;专业顶层设计需要跟新技术,特别是新一代技术融合跨界;校企合作需要重新定义,职业院校需要成为创新基地;实训教学基地应该改成实训创研室或者技研室;课程内容标准重新定义,鼓励学生做专题报告、专题制作。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教授李梦卿认为,产教融合承载着国家关切和教育期盼,支撑着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影响着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的择善固执之举。推进现代学徒制要把握内涵,突出主体;推进集团化办学要激发活力,健全机制;推进师资队伍优化,要完善产业教师(导师)的特岗专聘政策,铺设通畅的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通道;推进培养质量提升,要完善模式,搭建平台。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夏金星教授说,如果我们一分为二,所有问题都可以聚焦到两个问题,一问是希望别人怎么办?二问是自己怎么办?他提了五点建议:集团化是校企合作的中国特色;改革要搔到企业和政府痒处;民办机制办学经验;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可以八仙过海;好政策如何罗列。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工院校管理处王飞处长介绍人社部将从六个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明确责任,做好工作。认真落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促进办法》,在人社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措施,促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二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指导校企合作对接,课程与专业对接,共立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三是将校企合作作为技工院校办学水平重要内容。四是指导技工院校与企业建立关系,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合作机制,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五是加强技能人才校企双向流通。六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此次研讨会上,多所院校、多家企业代表进行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分享。企业和普通大学的产教融合的探索为我们开拓了思路。三友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陈樱认为,三友的成功得益于企业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一是构建企业的培训体系,保证企业培训能够稳定地开展。二是建立培训的管理、考核、评价的三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制度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共建企业培训资源,实现产教融合,做法是打造规模化培训基地,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三是开发培训课程。师资方面,一是推行走上讲台是讲师,走下讲台是工程师、内训师。所有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和技术技能专家,全部聘为讲师,两年一考核。企业选派50余名技能专家作为高等院校教授,分享实践经验。二是引校入企,来自全国百余名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师,走进企业大讲堂,将国际先进理念知识,输送给员工。开发实用化课程方面,首先企业完成了自己的顶层设计,以模型为基础,以职工生涯发展为路径,企业各类人员培训体系科学规划员工学习进度。这个课程的建立,进一步弥补了院校课程开发实践不足的问题。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和题库,已自主开发42个工种,弥补企业内、省内和行业的空白。三是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结合企业实际,以总工程师为总负责人,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并实现课堂转化。目前,已经有1000多个生产技术的案例和微课视频。将岗位需求、职业的要求、产业诉求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和专业对接,理论和实践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导潘海生以天津大学的探索为例,介绍普通研究型大学对产教融合的思考和行动。天津大学提出了关于新工科的天大路线,认为新工科是在应对变化铸造未来。天津大学提出天大六问,即产业需求、技术变化、学生兴趣、学校主体、内外资源综合和国际标准。建设中,问产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内外教学资源整合,推动工程教育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的变革。主要采取两个思路,一是对于新兴专业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建立了智能网络数据这样的人工智能学科。对于传统学科更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搭建了12个交叉平台。学校还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探索培养模式。二是积极围绕天大的优势工科院校,依据地方产业的发展在各地创新建立了一个创新实践基地。

    此次研讨会在中华职业学校召开,这所学校是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华职教社1918年创办的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黄炎培先生当年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反复强调的办好职业教育,光靠学校不行,光靠工商界、企业界也不行,必须既有学校,又有工商界。一个世纪过去,这些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坐在先生创办的学校里谈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有历史的沉淀,更是一种激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3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