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动态

产教对接会观察:谁来为百姓把好入“口”关

发布日期:2016-09-09 浏览次数:2370 来源:本站
产教对接会观察:谁来为百姓把好入“口”关

作者:董鲁皖龙 柯进 万玉凤 刘博智 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报  

——食品安全与营养产教对接会观察( 2016职业教育活动周特刊)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基础产业,也是朝阳产业。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食品产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产业升级调整对人才有什么新需求?职业院校又该如何服务产业发展?
在5月9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食品安全与营养产教对接会”上,来自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代表齐聚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探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及如何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共促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行业发展亟需实用人才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速在6.5%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万亿元,预计‘十三五’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6万亿元以上。”中国—东盟食品行业合作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国瑞在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在他看来,随着人口增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深入推进,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食品科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其他学科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在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朱念琳看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产出效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她举例说,美国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加工后上市的,农产品附加值达到5倍以上,而我国约为55%。
“制约食品工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人才问题。”赵国瑞认为,现在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院校不少,但是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奇缺。
朱念琳对我国食品工业从业人员的调研数据也显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9.2%,高职高专生占14.8%,而初高中生占比高达60%以上,“食品行业高职高专人才缺口达40%,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发展。”
人才缺失的结果,一方面是食品工业发展速度快,但质量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面临着很大困难。
“河北食品工业规模企业达1275家,从业人员超过26万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现状却是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障碍。”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龙妹认为,目前企业更需要马上能上手并胜任工作的人才,而食品工业的人才现状却是缺口巨大、质量不高。
面对食品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院校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在赵国瑞看来,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校企之间就像是盲人摸象:学校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人,企业不知道到哪去找岗位需要的人才。
啤酒行业“内外有别”的提示
“2002年以来我国啤酒产业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总产值,但自2013年以后,市场份额持续走低,而进口啤酒和精酿啤酒却异军突起,不断挤占市场份额,我们的啤酒产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逯家富是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也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分院院长,在他看来,啤酒行业亏损的根源在于人才与产业的脱节,“人才培养应与产业发展对人才新技能、新素质的要求相匹配。”
逯家富曾主持过一项食品类职业院校及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近年来食品类职业院校数量大幅降低,比例不断缩小,而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差别不大”。
“中职毕业生可以做生产、营销等基础性岗位,高职毕业生也可以做,甚至做得更好,那企业为什么还要用中职毕业生?”在逯家富看来,这直接导致了食品类中职院校数量的大幅减少。此外,岗位工作无差别,一方面是学校设置、专业定位的功利化导致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顶层设计。
“我国职业教育的定位有偏差,一开始把‘研’丢掉了,只注重产教,事实上高职离开了‘研’,与培训学校何异?”在逯家富看来,高职不仅应该重视“研”,而且主要方向应定为应用技术研究和为企业服务,“如果学校能帮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帮企业研发新的产品,给企业进行员工素质提升,企业能不积极么?”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不少院校只埋头教学,与行业企业脱节的问题。“对企业用人需求不了解,对企业、行业、岗位标准不清楚,这样教育出的学生能符合企业需求么?”逯家富建议,职业院校要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了解产业变化,掌握发展动态;了解行业变化,掌握行业标准;了解企业需求,把握培养方向;了解职业标准,把握培养内涵;了解岗位标准,强化技能培养。
校企深度合作“深”在哪儿
“我是天津的一个农民,承包了1000多亩蔬菜大棚,由于蔬菜外观不好看就卖不上价,所以每年糟蹋的蔬菜下脚料特别多,职业院校能不能帮菜农们解决这个问题,研发一种原汁原味的蔬菜榨汁机?”会上,天津高乐农业合作社社长高乐对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提了个请求。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收到类似请求了,我们团队还为其他很多企业解决过技术难题,帮助企业研发了葡萄多酚、白藜芦醇等产品,实现收入1000余万元。”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芃看来,“研”既包括解决问题,也包括共同研发项目,“职业院校与高校做科研最大的区别就是直接对接产业,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近年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产学研捆绑式发展,通过校企利益一体化,调动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发展的积极性。
“我们本身有研究所、检测站,企业与我们合作,可以将这些资源有机结合,在项目申报、技术研发、为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十分方便。而且我们的人才、设备和教学资源也都与企业共享。”刘鹏是该校生物工程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天津轻工业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学院与企业对接合作。
在学院的“天然产物提取车间”可以看到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设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学生培养直接对接岗位和生产要求,企业工程师担任指导老师,承接生产任务,销售利润双方按比例分成。
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合作,在项目申报、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上,该校也与企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
“在教学评价上,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将实习模拟成企业生产实况,企业工程师本身就是指导老师,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掌握情况合格与否,企业有自己的鉴定标准。”王芃认为,校企深度合作,必须建立利益共同体,“社会利益是大前提,校企合作如果没有经济杠杆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实质连接,才能协调发展。”(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 柯进 万玉凤 刘博智 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