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发展,高职教育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
- 发布日期:2018-03-24 浏览次数:2150 来源:本站
-
2018-03-23 李永盛 职教圈
摘要
对高职师生实际的直接投入大大低于对学术研究型高校师生的直接投入,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指引下,对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看,“公平而有质量”也是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可以从新时代高职教育新的发展观——理念、思路、方向三方面予以解读和诠释。
发展理念:应从“投物”更多转向“投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务,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如火如荼。但是,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相比,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状况更为突出。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幅是相当大的,但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幅却远远低于对学术研究型教育的投入。从投入的量上看,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不能说低,但因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体量大,投入的人均指标就明显见小,而对高职投入的有限增幅主要用于校舍、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实习实训设备的添置等,其中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主体——师生的直接投入是最少的。也就是说,对高职师生实际的直接投入大大低于对学术研究型高校师生的直接投入,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而社会上也存在某种偏见:往往将学术研究型的人才称之为人才,而将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置于门外。
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作为国家教育基本国策,鉴于此,高职发展应该树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高职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办高职,就要全员上下齐心协力,大力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保障广大适龄青年受教育的权利,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切实推动高职教育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使命和担当。人才筛选方式应该更趋向多元,作为维护教育公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可以让更多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质量但不同规格、层次的优质教育,经过职教体系的培养,掌握应用型技术技能,毕业后通过技能和服务的展现,同样能融入社会,体面地生活,放飞梦想。今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提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政策、制度和物质保障。在急盼师资的投入政策早日对高职师资“靴子落地”的同时,更呼吁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职教育计,进一步加大对高职学生各种形式的直接投入。
发展思路:更高的质量就是更优质的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并不矛盾,不能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是统一的关系。“更高的质量就是更优质的公平”,这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应遵循的思路。
将高职教育混同于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将其视为低层次的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是高等教育结构性问题的体现。盲目追求或仿效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导致本土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许多家长将高职教育作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最后无奈选择的一条路,只要有条件、资金,就总想送子女去上学术研究型的知名大学,甚至不惜出国求学。这一方面导致国家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命挤入学术性、探索性的学科,使国内高等教育的供给愈发不平衡、不公平。
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高职教育的难点之一。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而国家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的是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是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多元、不同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高等教育结构和体制的质量问题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偏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变化多、不明确,这样就更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不能满足市场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急需。
发展方向: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的产教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性要求。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向及其路径的具体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难点。一段时期以来,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深;另一方面,学校埋怨国家不出台相应政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能取得回报,校企就很难长期合作下去,这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两张皮”问题比较突出。
《办法》提出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对未来校企合作的走向将起到引领作用。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属性,决定了其只能以市场行业为导向、以应用为引领的发展方式。因此,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的“产教共同体”,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高职教育的可循之路。
对于上海来说,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高职教育有着特殊意义。上海要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急需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发扬上海工匠精神、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此着力解决上海高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只有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做大做强上海制造、基建等行业品牌,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也为3年后在上海召开的世界技能大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循着追求更高质量、更优质公平的发展思路,深化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海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在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应该进一步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促进高职教育公平的同时,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开放共融,实现教育资源互通互用。鉴于上海多个行业企业有深厚的基础和实力,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可长足发展“教育型企业”,在教育系统与行业系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进而还可探索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的“产教共同体”,真正变“双主体”为命运共同体。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就业指导诸多方面与相关行业企业之间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在积极争取高职教育也有“双一流”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拓展教育供给,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贯通、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优化学制,衔接培养机制,打通立交桥,满足国家和人民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作者为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