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高职如何面对
- 发布日期:2019-03-13 浏览次数:3080 来源:本站
-
对于广大职教人来说,今年“两会”,反响最大的当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扩招,一些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产生了“生源从哪里来”的疑问和焦虑。有人甚至根据教育部统计发布的2018年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计算出“每校多招705人才能完成扩招任务”。如此简单明了的算法虽然通俗易懂,却也暴露了许多人在理解和认识“大规模扩招”问题上的局限性,影响到国家战略决策的执行,故而迫切需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通读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我们才不会断章取义。在报告当中,“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规划是放在“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这一章节的。显而易见,扩招的目的更在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人才支持,也为数以亿计的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提供通过素质提升而顺利就业的机会,而并非纯粹为了让应届毕业生更容易考上大学。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便能认识到,“百万扩招”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做,也必须做好的重要事项。这一战略决策能否全面落实,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民众的福祉。
不同的高职院校对于“扩招百万”政策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而决定其态度的首要因素,主要是这些院校的体制性质,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譬如说,浙江省的高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少,高职招生计划普遍不多,一直制约着高职院校的规模化发展,也制约着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如今有了“百万扩招”的大好机遇,大家满心欢喜摩拳擦掌;而对于江苏和山东等高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多的省份来说,“百万扩招”所带来的招生计划增加,对于已出现生源危机的高职院校,反而多了一层担忧,担心计划的完成率会进一步下降。再比如,对于一些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扩大招生会给学生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因而对扩招难有内生动力。而对于许多不能享受政府“生均拨款”补助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则多数愿意抓住政策机遇,竭尽全力扩大规模,但办学质量则让社会有些不放心。
那么,“百万扩招”的决策究竟如何去落实?如何“分解”这些“超额”的招生计划?
其一,依托富足计划,全力拓宽生源渠道。从本质上讲,一些高职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只是招不到“应届毕业生”,而不是“没生可招”,现实中的招生计划已接近或等于当年高中(职中)毕业人数。如今,国家在提出“扩招百万”政策的同时,也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列入生源范畴,这实际上既是给处于生源危机中的高职院校提供了机遇,又是为其指明了方向。只有将招生的目光从纯粹的应届毕业生身上撤离,全力拓宽生源渠道,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二,面对多样生源,创新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虽然高职招生计划不可能各校均摊,但校均700人的额外生源,足以对高职院校的招生、教学和管理带来巨大考验。为此,广大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招生思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同时,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柔性化”管理,替代目前一成不变、生硬僵化的刚性管理,以让起点各异、目标有别、出路不同的各类学生(学员),都能在具有职教特点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业。
其三,整合教育资源,修正办学定位与容量。众所周知,办学定位决定办学思路,也决定着“扩招”多少、如何招生。高职院校只有确立了“为企业亦依靠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为各类学生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服务”“帮助政府完成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社会职责”的办学目标,明确了自身的办学定位,方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扩招百万”的任务。与此同时,出于保证育人质量的考虑,高职院校既需要积极整合办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又要量力而行规划和核定办学容量,切不可不加节制地扩大办学规模,付出牺牲质量的代价。
其四,面向未来办学,创建智能特色校园。高职扩招百万,表面上看,只是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年度人才培养规模,但从本质上看,却预示着职业教育将面临一场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包含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更加自主,能量充分激活,职教招生逐步向“自主申请”“随时注册”转变,而且在人才培养上也将从以学校“安排”内容为主,逐步向学生主动“申请”内容转变。从面向未来的视角来看,这种变革更包含特色专业的创建,以及智慧校园的建设、个性化考评的研发等。可以预见,未来的高职院校将会以内容个性定制、人员定向培养、管理宽进严出、学分制取代学年制、学校自主把关发证等为特色,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教育联通接轨。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12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