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率先落地
- 发布日期:2019-08-15 浏览次数:2306 来源:本站
-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经过10年发展历程,建设112个国家级资源库,开发241万余条资源,注册用户304万余人,累计访问超过6亿次,实现了“互联网+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率先落地。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健全教学资源库,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要求 ,有关部门于6月13—14日在北京举办2019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分享了一批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深化产教融合,资源库与产业同频共振
1.专业面向与产业需求对接
瞄准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学校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资源库,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坚持“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办学定位,建设汽车营销管理类、汽车维修服务类、汽车智能制造类、智能网联汽车类等资源库,着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汽车特色品牌。近5年,该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14个;参加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均为100%。201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1%、对口就业率78.6%,企业满意度达到98%。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对接企业用人需求,紧扣企业岗位要求,坚持课程开发与职业标准“互嵌共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抓住学校课程和企业认证两个关键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将企业原本面向在岗工程师的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零基础在校生学习的方案。在校生通过华为认证标准和华为课程体系,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华为认证标准不断升级,课程亦同步更新并反哺认证体系,课程升级和证书升级“互动共长”。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围绕生产过程的技能点和模块,建设虚拟仿真等实训素材,重点解决传统实习实训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等问题。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真实的工程案例和岗位场景为基础,充实了大量的优质视频、动画等资源,提高了资源质量、趣味性和吸引力。学院对原有两大虚拟工厂进行提升,在原有内操中控(DCS)系统基础上,增加了外操(VRS)系统,并实现了内外操作的交互功能。采用三维虚拟现实场景设计技术,按照真实工厂设备进行仿真建模,学习者可熟悉工艺流程、设备和进行现场操作。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运用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真实地了解从苗种繁育、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病害防控,到养成的全过程。全面建成的海洋牧场体验馆以微缩实景和活体生态系统展现海洋生态养殖环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洋牧场日常的繁育、耕作、采收方式等,体验健康养殖模式。同时将藻类、贝类、鱼类的育苗和养殖区进行技能互动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换水、投饵、水下采捕等生产过程,切实感受渔业养殖操作的乐趣与生物培育生长过程。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带动教学理念变革
资源库基于“能学辅教”的基本定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单一书本教材转向海量信息资源,从固定的教学时空转向时时处处人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开放性、可扩展的资源库在线学习平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效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评价更加便捷高效,促进了以“知识服务”推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变革。
2.带动教材形态变革
充分利用资源库优质资源,深化教材改革,打造职业教育教材新形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加强电子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编写一批示范教材,其中《单片机应用技术》2015年至今发行量达到30万册,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资源库智慧职教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套开发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平台资源,实现优质资源校际分享、共同持续完善,实现对企业、社会学习及终身教育的支持。由“网络课程”向“线上课堂”转变,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深度融合,批量出版一批高水准教材。
3.带动教学模式变革
实施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吸引企业人员深度参与资源库建设和更新,改变教学生态,激发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益。肇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临床医学资源库,创建“联盟+联考”建设与应用新模式。成立由59个参建单位组成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联盟”,进而形成集资源库建设与推广使用、专业建设、教学诊改为一体的功能平台。联盟院校以共同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宗旨,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联考实施方案”。联考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9门核心课程。
2018年底,组织联盟院校2018级130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资源库平台进行了“人体解剖学”课程在线联考;2019年6月,又实施了“生理学”“药理学”联考,每门课程参加考试人数均近1万人次,并根据分步实施原则,每学年增加1~2门课程,最终覆盖国家颁布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9门核心课程。每次联考结束后,参照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出具的“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分析报告”,依据联考在平台产生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形成成绩分析报告提供给各联考院校,作为该门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依托资源库平台实施在线联考,实现了参建院校教学评价同质化,利用资源库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为各参建单位师生的自觉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库“重建设、轻使用”难题。
三、紧随企业走出国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1.为企业培养培训海外人才
发挥资源库跨越时空优势,企业走到哪里,培养培训就办到哪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借力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伴随高铁“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为中铁七局等企业开展了海外施工项目培训,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公司合作开办了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海外班,大批毕业生赴海外参与高铁、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其他基础工程建设,为当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与鲁班工坊建设同向同行
在鲁班工坊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加资源库国际化教学资源,为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职业院校在境外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借助陕西省在非洲设立的首家“鲁班工坊”——“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资源库为肯尼亚蒙内铁路开展6期培训共计766人,项目参建院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阿曼、吉布提建立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了高质量技术工人。通过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资源库,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了中国铁路建设理念、建设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送去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3.输出中国标准
资源库依托全国一流团队,汇聚先进的学校和行业企业资源,将行业领先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与规范融入资源建设,打造专业领域中国标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印度金奈理工学院携手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中国知名企业,2016年在印度金奈理工学院建设以新能源专业为依托的鲁班工坊。建设新能源“虚实一体”实训中心,实现仿真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和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库开展教学活动,将国内成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仪器装备标准等辐射出去。
在深入调研印度本土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中印双方共同开发、编写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并公开出版国际化双语教材,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训体系,输出职业教育中国标准;率先实现了培养本土技能人才进入当地中资企业就业,扩大了专业群的国际影响力,成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
四、传承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1.促进传统技艺的代际传承
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通过人才培养、传承人研培、社会培训等,服务大国工匠培育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民族技艺传承与保护的优良土壤。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项目针对传统工艺后继乏人的现状,以老艺人为主角,以非遗传统技艺为主线,对13个省的4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存录。百工录资源库项目现已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国际交流之中,打造了一批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在线课程,在保护非遗传统工艺、培育传统技艺传承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推进东西部合作与民族文化交融
开放性的非遗技艺传承与保护模式,为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提供了经验,为缩小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提供了可能,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从2013年开始以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为民族守艺,为文化存根”为宗旨,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人为目标,南向彩云之南户撒刀之乡,西走甘肃临夏积石山县,从中原浚县泥咕咕到江苏无锡惠山泥人,以传承文化、传习技艺为己任,寻访我国金属工艺、泥塑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存。联合50余家政校企行共建中国传统金属及泥塑工艺美术资源库,在素材采集加工、教学资源开发、机制模式创新、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应用。
3.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百工录》资源库为载体,伴随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法国遗产学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加拿大道森学院等12个国家的38个同类院校以及非遗学术团体中推广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精湛的传统工艺技艺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的全新体验,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了解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精神,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底蕴以及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基因。
五、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服务脱贫攻坚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明确“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也来自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当前已进入打赢精准扶贫战役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探索以资源库为主要载体的“互联网+职教扶贫”模式,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强化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促进优质资源全面覆盖
资源库联建院校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将优质资源扩散到中西部地区。资源库惠及大批中西部学生,第一主持单位中,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占比71.4%,但中西部注册用户比例达到42%。联盟内各院校之间,结成“多对一”“多对多”的“帮扶对子”,在教师交流培训、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改革、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形式对口帮扶活动,实现了从“理念分享”到“成果分享”、从“自主行动”到“系统行动”、从“分散帮扶”到“聚力帮扶”的跨越,促进了职业教育跨区域协同发展。
2.直接服务脱贫攻坚
依托优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送智下乡、送教入户,服务农村、基层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帮扶,解决边远山区乡村卫生室“空白”和乡村医生老龄化问题。资源库开发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中有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资源,为帮扶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盟内的医院(企业)与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相互帮扶,医院(企业)为资源库建设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资源库为医院(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和相关培训课程提供免费服务。联盟内院校联合当地各市县医学会、卫健委(局),应用资源库面向县(区)、社区、乡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艾滋病初筛培训、生物安全管理培训等,基本解决了基层人员“走出去学习培训难”“职称晋升难”等问题。
同时,组织大学生爱心医疗服务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健康帮扶社会实践活动,将资源库带入中小学、社区、乡镇、农户,普及医药卫生常识,科普临床检验指标解读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乡村建设。作物生产技术资源库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专门设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和“新技术培训课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种植大户提供服务;建设了网上“新疆种子工程学院”,每年100家种子企业200多名员工进行平台注册培训,通过手机端学习最新专业知识;针对南疆喀什和和田两个托管学校的2万多名师生,通过平台进行教学与培训,并指导每位教师进行信息化课程搭建与使用,提升南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脱贫攻坚助力。
六、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资源库既是基本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的集成,又是先进的在线教学与学习系统。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云上湖汽”为依托,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让资源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会“说话”、会“画像”。采集学生通过资源库学习中产生的数据,开展学习效果评价,为学生画像;采集分析教师教育教学成效、科研服务成果和学习培训效果等数据,为教师画像;采集产教融合水平、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数据,为专业和学校画像;采集教务、科研、后勤等方面数据,为行政决策提供精确依据,实现“三可视一精准”(学生成长可视化、教师发展可视化、办学水平可视化、管理服务精准化)。
推进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模式创新,取得了三大突出成效。一是实现“数据决策”普遍应用。数据服务贯穿始终,为教学、学习、管理、服务、生活提供决策依据;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断与改进进行分类呈现和推送,让每一个质量主体的诊改都有据可依。二是推进靶向推送精准服务。靶向推送给每一个数据产生者或者相关者,便于他们在第一时间掌握精准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同时,采用智能模块把面向师生的服务由群体转变为个体,实现个性化服务,化解粗放服务带来的管理冲突。三是促进“智能校园”基本形成。通过建设,覆盖了学校办学各个方面,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帮助教师职业发展,辅助学生成长成材,朝着智能化水平更高、“互联网+”教育更广、“人工智能+”更深、前沿信息技术运用更多的方向发展。
(作者:方灿林,郭庆志)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