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所简报

高职研究简报——2015年第1 期

发布日期:2015-04-21 浏览次数:3548 来源:本站
高 职 研 究 简 报
 
2015年第 1 期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发展规划处编                2015年4 月
                                                                                                                                                                             
 
 
政策导读
转型:地方高校将走出“千校一面”
 
特别视点
四川省职业教育将走向“管办评分离”
农村职业教育又一新使命:培养造就亿万职业农民
 
放眼世界
中国的职业教育内涵和德国差在哪里?
                                                                                                                                                                                                                                                                                                                    
高职信息
我院举行中德合作办学交流会
会同县教育局等单位领导来院洽谈中高职合作办学事宜
我院获批成立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站
 
 
 
 
 
 
政策导读
转型:地方高校将走出“千校一面”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前,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年度工作会也提出将印发地方高校转型试点的指导意见。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两次转型性质完全不同
   这两种转型有不同的维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当年更多的是纵向的转型升格,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今天是一个应用型的转型,可以说是横向的转型。实际上它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上一轮是层次的一种提升,这一次的提升是内涵的一次变更。从今天的大环境、大背景来看,向应用型转型可能更加重要,可能是我们下一步提高水平的一个前提。因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如果不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去办学、去培养人才、去做科研,就很难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提高水平。
 二、“四个转变”缺一不可
   “四个转变”即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这“四个转变”是四位一体的,缺一不可。怎么转变办学思路,实际上还是要对转型的本质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打消一些顾虑。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转型和提高水平是不矛盾的,两者还是相辅相成的。其次,转为应用型绝对不仅仅是指工科专业,很多文科、理科、艺术等专业也可以做成应用型专业。再其次,要正确看待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动这个项目,主要通过高校章程。每所学校都要针对你所在的这个地方、你的学科基础、你的历史积淀、你在全省高等教育布局上的位置,根据全省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的需求,来设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怎么办学,包括办什么学科、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每所高校都要拿出一个总体规划。大学章程最后形成一个文本,那只是一个结果。在它的背后是大量的工作,大家统一思想,明确路径,营造环境,最后真正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它的发展目标搞清楚,所以大学章程对于保障高校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从更广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就是完善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防止以往的政府放权“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我们是在为政府的放权做好准备。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治理体系,才能应对未来的政府放权,才能真正办成一个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自主办学这么一个实体。
三、强调特色不是回到单科型
办学特色要从不同的阶段来看。过去我们大学大都从现有的资源情况来考虑发展,往往都是贪大求全。这种情况下,政府特别要强调办学特色来加以约束。未来如果真正按照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特色这个问题可能会比较容易得到解决。或者说不需要刻意地加以约束,因为市场本身具有多样性,就决定了一个学校办学一定要有特色。所以要形成办学特色,首先要解决一个以市场需求作为驱动,来推动学校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我认为学校一定会朝着有特色的方向发展。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四、资源配置要贴近市场需求
从学校层面来说,让各种学科资源的配置更加能够紧贴市场需求。现在专业实体化是一个顾忌,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后面的问题很难开展。我们首先通过学校的顶层设计,重构了全校所有的组织,现在院下面叫基层学术组织。原来一个专业一个实体,或者两三个相近的专业一个实体,现在我们把所有的系撤掉,把学科作为主体,全校所有的课程根据学科的分类,不分专业。这样一来,就真正把专业回归到了课程的组合,使学科与专业之间建立起了“多对多”的关系——一个学科支撑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课程来自于若干个学科。如果一个专业关掉了,对于某一个学科来讲可能也就是范围稍微小了一点。这样使得教师利益在实践当中不太受影响,改革就更容易推进了。
五、避免出现新的“千校一面”
国家用统一的模式去引导和评价学校,才会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能做到“一校一策”。安徽省在推进地方高校转型时,办学历史比较长的高校有一个联盟,办学历史比较短的高校也有一个联盟,这两个联盟里面分别设置一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项目,目的就是避免出现同质化情况。就像我们今天的高校评估,合格评估可以用一把尺子,到了审核评估的时候,应该每个学校有不同的尺子。只要我们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来办学,这个学校一定不会“千校一面”。现在企业完全市场化了,为什么没有人担心“千企一面”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这里面有一个小问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讲,专业的设置和名称可能跟精英教育是不一样的。应该适当放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当专业多到一定程度,更不可能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
 
 
特别视点
四川省职业教育将走向“管办评分离”
    四川省教育厅等六部门组织编制的《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目标,并进一步明确将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强化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督导评估。
根据《规划》,我省将逐步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管理体制。按照“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落实职业教育投入责任,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创设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良好制度环境。
《规划》还明确,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政策咨询服务、人才需求预测、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指导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支持学生实习实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制定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的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规模以上企业要积极接收职业院校师生顶岗实习,将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考核内容。
在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我省将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推动政校分开、简政放权,落实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激发职业院校面向市场的办学活力。推动职业院校健全治理结构、内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依法自主办学。落实公办中职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职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办职业院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校长负责制考评制度。
职业学校办得好不好,到底由谁说了算?我省将逐步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健全督导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农村职业教育又一新使命:培养造就亿万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的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时代呼唤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农民的职业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人走村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步步紧逼。国家统计局调查,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农业生产活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91.2%的农民工愿意在城镇定居,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清华大学调查,“90后”农民工群体仅3.8%愿意回乡务农。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呈现出三大特点,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合作化和社会化服务。农业部正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一是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二是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中央财政将阳光工程全面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安排11亿元资金在全国共500个示范县重点推进。
新型职业农民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现有农村职业教育政策重点培养新生代农民,缺乏对现有务农农民(现实生产力)的支持。教育部和农业部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农村教育专家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问题,在全面总结各地送教下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和农业部于2014年3月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培养对象为务农农民目标群体包括现有的在岗务农农民、农业后继者和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对象是在岗务农农民;二是招生年龄在50岁以下;三是培养目标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四是实行弹性学制。学生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并允许学校送教下乡办学,学生可以采用农学结合、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五是建立开放性课程体系;六是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均纳入学时认可范围;七是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
方案的推行体现出五大特点:一是服务产业;二是农学结合;三是实用开放;四是方便农民;五是科学规范。目标、对象、路径、内容、方式、标准都有明确系统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仍亟待解决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如,对于大多数省来说,由于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还未被纳入国家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范围内,明显影响了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农村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孕育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乡土文化的根。守住了农村,就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尊重农民,就是尊重我们的衣食父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任重道远。
 
放眼世界
中国的职业教育内涵和德国差在哪里?
今年,堪称是中国职业教育变革的火线时刻,一份份文件正下发、一套套方案在酝酿…… 然而,一个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究竟应是什么?什么才是决策者心中该有的长远考量?作为全球职教的高地,德国职教的教学宗旨和方法,又和中国现状有着哪些本质性的不同?
最近由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者William Peterson和 Eric Hanushek出版的新书中提出,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些国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前或短期的经济发展,但这不对。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20年后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为20年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这两名学者指出,有着成功的教育体系的国家,不是那些努力培养“当前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工人”的国家,而是那些着眼2030年经济情况的国家。
这也并不是说所有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都目光短浅。德国、丹麦和荷兰都有非常成功的职业教育,职业高中数量庞大。
但德国的职业教育和中国有本质区别。德国人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职高的职责,并不是为特定的工作培养特定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职业教育是基于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综合知识,比如数学、科学、语言和集成电路等。跟20年前的经济情况相关的多半工作,目前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切都在飞速变化,因此,“学会学习”要比学习单一的技巧然后去从事一份特定的、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由于德国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德国的职高学生,将他们80%的时间花在学习综合知识和技能上。德国的职高并没有教给学生特定的技巧,使他们能立刻去做某一份特定工作。学生们扎实的学术功底还保证他们有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
与德国的职高学生每天只花20%时间学习“专业”的特定知识相比,中国职高学生每天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某种特定技能。因此,中国职高学生实习时,只能反复练习他们学习到的那项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技术人才,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转瞬即逝的当下需求培训技术工人。
另外一篇由Hanushek和其他人合著的文章指出,那些大部分学生接受职高教育的国家(如德国和丹麦)和几乎要求所有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国家(如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的长期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显著差异。
德国和丹麦年龄较大的工人,比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年长工人失业率高、退休早、收入低。这个发现的合理解释之一,就是德国和丹麦的工人,在职业高中学习的知识不够,致使他们无法适应和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新工作。
结合德国和丹麦的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工人最需要从教育中获得的是全面而且扎实的基本能力培训,否则很难适应和学习新知识。
在中国,教育被错当作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但我们判断,中国政府应当重新评估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标及模式,否则政策失当的危害在不远的将来即会集中显现。
 
高职信息
我院举行中德合作办学交流会
4月9日上午,我院中德合作办学交流会在3教426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德国护理协会主席vonhoff女士、德国养老行业代表Michael先生、驻德使馆参赞周胜桥先生、vonhoff的中方助理彭卉女士,我院党委书记罗振新、院长陈剑旄、副院长雷巍娥、院长助理刘振湘、护理学院党政管理班子及2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雷巍娥主持。
 会上,陈剑旄院长对德方代表vonhoff、Michael莅临我校洽谈合作办学事宜,表示衷心的感谢,简述了学院国际化合作办学理念、思路以及近年来与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进行合作办学的实践进展,并强烈地表达了对中德合作项目的美好愿景。
vonhoff女士介绍了德国护理情况,分享了国际护理培训的经验感受,详述了德国如何引进中国的护理人才问题,以及进入德国工作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并简介了一些已有的成功案。Michael先生介绍了其养老医院的一些基本资料及设备,以及其选择和中方合作的原因,用实际数据为大家提供更有力的说服力,让学生们能够更安心更放心地进入德国医院工作。彭卉女士就进入德国所需要的证书、所需的德语能力、工作合同、费用以及工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说。
最后,德方代表与学生代表就对口升学的学生是否能进入德国医院工作,在德国考的护士资格证是否只能适用于养老护理院,赴德工作时限,赴德工作费用等问题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护理专业教育国际化,拓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路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会同县教育局等单位领导来院洽谈中高职合作办学事宜
 4月10日上午,会同县教育局副局长胡新红、会同县职业中专校长张晓军一行五人到我院进行中高职对口合作办学考察和洽谈,我院纪委屈中正书记、招生就业处处长邱向英等陪同考察,并在办公楼二会议室举行合作办学洽谈会。
 纪委屈中正书记代表学院对胡局长、张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详细介绍了学院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深入分析和提出了园林技术、酒店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与会同县职业中专进行无缝对接的合作办学模式。他指出,中高职衔接应该是在“共商共赢谋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全过程的无缝对接,要在课程体系开发、培养标准制定、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接。
 胡新红副局长对两校的合作空间和前景表示高度肯定,并提出了指导意见。
 会上,双方就专业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做了探讨,就建筑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会计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种植类专业、环境宜居类专业群达成了合作意向,并约定在本月下旬正式签约合作。
 
我院获批成立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站
 经实地考查、审查后,3月9日,湖南省卫生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于发布《关于同意设立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湖南分中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批复》(湘卫人才函〔2015〕3号文件),我院获批成立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站。依据批复规定,我院目前已具备了妇幼保健员、口腔修复工和护理员三个工种的鉴定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