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动态

周桂瑾: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10-08 浏览次数:2284 来源:本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颁布实施的新职教法将“产教结合”改为“产教融合”,但如何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巩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构健康的职业教育生态?仍然是职业教育的痛点和难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学生家园、企业伙伴”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利益相关方为中心,以实现政行企校多方共赢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六业联动”,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主动策应制造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发展需求,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企业、学业、职业等要素相互对接、协同联动(简称“六业联动”),着力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加强“六业联动”机制建设。依托全国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等,建立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学业、职业的联系机制,及时掌握产业结构、技术应用、人才结构、职业发展等情况,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和模式,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全过程校企“双元”育人。

2.系统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服务制造强国和江苏制造强省战略,发挥学校机电类专业传统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区域强势,对接智能制造系统和产业链的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使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领域,充实、调整专业(群)结构,系统构建由数控技术等7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见图1),协同培养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各专业群的核心技术方向及技术应用领域,统筹调整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就业岗位面向,精准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中“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需求。


1.jpg

图1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架构图

3.完善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对接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技术内涵,以高水平服务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牵引,实现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教学标准优化同步,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管理集约(简称“双标同步、三集统筹”),全力打造基于技术创新和技能积累、支撑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的“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集群建设模式。与华为、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及SAC/TC124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紧密合作,先后主持或深度参与了14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牵头制(修)定装备制造业专业目录,主持研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8项,主要参与开发X证书标准10项。重点将数控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2个专业群打造成全国样板,带动其他专业群同步建设,形成核心引领、群间协同、群内融合的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

4.推进智造特色“三金”工程。以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多元成才为指导思想,以“三教”改革为引领,持续开展校企双主体协同,德技融合、专创融合,多通道发展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完善共引共享共管机制,抓好带头人素能提升,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全力打造“金种子”教学创新团队,建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以“五全”智慧校园为支撑,实施全课程信息化,系统开发智能制造特色“金资源”,年均开发智能制造特色资源9500件,累计迭代优化模块化课程5130门,申获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十三五规划教材16部,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基于“深度理解”的教法改革实践,全面实施学生主体成果导向的“金课堂”,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21门,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及微课大赛获奖55项,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114项,其中特等奖及一等奖共28项。

二、坚持技术引领,建设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服务中心

学校聚力平台、团队、项目、资源等四个要素,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和技能积累模式,着力建设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服务中心。

1.对接科技发展,建设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学校与施耐德、思科、ABB集团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合作,聚焦制造智能化刀具自动化补偿、工业传感器等关键技术,联合政府协同升级建设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大平台——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打造集实践教学、生产示范、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产教融合型的制造智能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服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每年为近200家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化转型解决方案,年培训企业职工10多万人日。依托该平台,学校建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基地分别入选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和“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同时服务智能制造企业海外发展需要,以建设企业海外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海外分校等方式推进高职教育输出。

2.聚焦关键领域,建强一批科技创新团队。聚焦智能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智能设计、生产和物流等环节,建设一批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重点围绕AGV调试算法、大数据分析、智能设计、工业视觉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实施“百师百企”“百名科技副总”工程,推进教师走进企业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通过培引结合、校企混编,整合科研力量,校企合作组建了8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了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等3个千万元级研究所,实施“跟踪消化、创新应用”技术开发战略,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近几年,团队申获国家自科、国家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0多项、授权专利1000多项,以自有核心技术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每年科技服务项目达200项以上,年科研到账资金超6000万元。

3.坚持研教结合,推进教学资源同步技术发展。学校创建了将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法(如图2所示),将教师承担的技术服务项目,按照“技术分类、功能细分、应用分析、技术关联”路线建成“技术案例库”;以技术项目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简化、知识提炼、任务设计、资源制作”的资源转化方法,将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丰富“教学项目库”,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流程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资源同步技术发展,保障了多情境教学、项目化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升了教师资源转化和教法改革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四能(执教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型教师队伍,入选全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近几年,毕业生各类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146%,在相关专业领域高端岗位就业率达43.22%,雇主满意度达97.59%。

2.png

图2  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法图

4.围绕产业布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学校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形成服务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在我校设立的无锡智能制造技术交易平台,能较好地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目前平台实现技术交易合同认定资金额累计达200亿元,企业、学校和认定中心三方技术交易额近1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近2000家,将建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技能积累与转化的典范。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典型案例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出版《产业集群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研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演进动因与发展机理》等系列专著,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宣传报道170余次,在国际、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60多次。2021年4月14日,CCTV1“新闻联播”报道了学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2022年作为全国唯一高职院校入选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贡献奖。

(作者: 周桂瑾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