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参考研究

高水平专业群如何生成集聚效应

发布日期:2022-12-06 浏览次数:2226 来源:本站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作为“双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应对新发展格局构建和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趋势。专业群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集聚效应的生成,即通过改变专业间的分割状态、促进知识流动、鼓励跨界合作,将专业相关元素汇聚整合形成优势结果,这对于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院校资源共享效能低下以及聚焦区域需求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以为,集聚效应是专业群建设的意义旨归,也是检验专业群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准,高职院校专业群集聚效应的有效生成需要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加强政策的有力牵引

“双高计划”是继示范、骨干、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强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的专业或方向的有机组合。专业群建设历经试点、推广和优化等阶段,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撑下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要推进专业群继续深化改革凸显集聚效应,相关政策的合理引导和有力支撑必不可少。

专业群建设如何发挥集聚效应,政府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对于集聚的范围、重点及方向提出相应的要求,专业群则要积极回应以形成正反馈系统。相关政策应体现如下特征:一是衔接性,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各类教育政策、产业政策及人力资源政策的相互衔接配合,为集聚效应的发挥创设良好环境,避免因政策空白、重复及矛盾而带来的障碍。二是契合性,各地围绕区域内的“双高计划”需要出台更具前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从而促使专业群能够更好地根据政策趋势、产业动态及自身特色来规划布局,以明确集聚的方向及重点。三是实效性,一方面政策要明确实施重点,尤其要关注可以体现集聚度的领域,比如“双师型”教师培育、专业平台课程质量、教学资源库共享及创新成果合作产出等方面;另一方面政策要强化执行力度,细化政策内涵,重视监督过程,减少其中的偏差,做好相关人财物力的支持和保障工作,进而为各类要素的汇聚、统整及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机制的持续革新

高职院校专业群需要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保证专业的良性互动,实现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存,才能充分体现集聚优势。各项机制一方面应确保专业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按照各自核心能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博弈过程中展开合作;另一方面要引导专业间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保证稀缺资源在群内获得最佳配置进而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

专业群各要素要从分离走向聚合实现集约化发展,有赖于多重机制的共同支撑。一是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群的总体规模、构成类别及组建方式能否与地方产业布局、企业技术类型以及市场变化趋势相匹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集聚效应的成效。专业群内的专业布局既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战略规划和发展重点,又要顺应岗位需求、行业态势和市场变化,必须建立相应的准入、预警及退出机制,做好规划、审核及调控的工作。二是共同治理机制,集聚效应要最大化地发挥作用,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由此可以采用理事会、委员会及学部等方式,跨越原有院系的边界,突破既有管理体系中的束缚,增进合作各方的互动及协同,以更好地通过群内衍生新专业或者群外吸纳其他专业,从而引发联动现象、扩大辐射范围并增强作用力度。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专业群集聚效应的生成是院校、企业及政府等各方共同参与知识生产的体现,顺应了知识耦合发展的态势。集聚效应的发挥不仅需要理顺专业之间的联动关系,更关键的是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间的有效对接,既要尊重差异性又要充分挖掘共通性,通过利益表达机制以明晰权责建立秩序,通过利益调节机制以分担成本共享资源,通过利益疏导机制以识别风险化解冲突,从而促成各方构建共同体以共担教育责任、共创社会效益以及共谋长远发展。

注重评估的有效实施

以集聚效应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监督、预测及评估,有助于推动专业群真正成为深化职教改革的有效路径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评估活动首先要体现动态性,专业群集聚效应有其自身的周期,在衍生、成长及稳定等不同阶段,评估重点应有所差异才能适应各时期的特点,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其次要体现连续性,对集聚效应要建立长效追踪机制,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动态。再其次要坚持发展性,评估要发挥出导向、激励和协调功能,通过及时调整确保集聚效应的最大化。

一是评估目标应以专业群的建构性改善而非惩罚性控制为宗旨,才能真正激发活力,有助于推进效应的最大化。目标设定要立足专业群的特色,不同专业群在面向行业类别、资源整合方式及内部治理模式等方面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目标的确立也要更具弹性化。二是评估内容要着重考察总体集中性、内部关联性及外部契合性的水平。总体集中性即专业在空间上集中,改变原有疏离状态或打破既定组织边界,从而在总体规模上占据优势。内部关联性即专业群通过资源的共同使用及信息的有效流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配置。外部契合性即专业知识间的近距离传递、交互影响及紧密联系,促成了创造性成果的产出。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作用汇聚成整体的集聚效应。三是评估主体要激励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不仅是校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代表的加入,而且要吸纳更多合作企业、专业协会及行业监管机构人员的参与,将各方的合理诉求融入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中,兼顾专业规律与产业需求,才能对集聚效应的发展水平作出更为全面综合的判断。

(作者:高飞单位系浙江树人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王一涛单位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6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