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参考研究

打通职业院校就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2023-04-04 浏览次数:3871 来源:本站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使命,在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届时职业本科学校的年度招生规模将超过50万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短板”,就业保障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进一步畅通职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是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人才培养质量“高起来”

精准、适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提升职业本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技能素养,实现人生理想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本科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专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对症指导,一生一策。学校应“以生为本”,从入学阶段就开始针对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开展规划指导,通过“对症指导,一生一策”的方式,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一是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格局的变化形势,通过走访调研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的最新需求,及时反馈到职业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保障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二是针对具有创新潜质和创业才能的毕业生,坚持鼓励引导,做好资源整合、信息沟通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通过创新创业实现高水平就业。三是对有心理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学业落后等就业弱势群体,精细化推进就业帮扶工作,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难事、愁事,做好心理疏导、推荐岗位、修改简历、指导面试等不同环节的服务指导工作,为他们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的堵点。

创造条件,多途径就业。学校应促进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环节与就业体系实现有效贯通、有机融合。一是建立健全行业学院与办学制度,将其建设成为与校企合作的枢纽,力推订单式、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创新试点“政行校企”共建行业学院等联合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建立校园就业驿站,利用多元化的市场资源,通过校企“点对点”合作,促进双方就业信息共享,实现职业岗位的最新信息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进度同频共振,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服务保障。三是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培养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空间,引导帮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及时了解把握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和职业信息,突破就业信息壁垒。

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让服务社会能力“强起来”

要让职业本科毕业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强起来,需要在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上下足功夫,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与时俱进。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标准与范式。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下,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传统学科专业领域交叉融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顺应新就业形态下的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发展需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标准与范式,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的深度对接;促进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践互为依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自己在产业变革中的职业潜能,在技术浪潮中抓住创新创业的时代机遇,正确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强化“能力本位”,重视高水平高技能培养。在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职业本科学校要在“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同层面,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一方面,职业本科教学内容应紧密对接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前沿元素及时纳入课程实训环节;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开展合作交流,邀请企业参与共建专业,制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特色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考核评价,共享专业教学资源,让企业精神、企业技能切实融入职业本科教学体系,提高职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及核心素养。

加强职业规划师资培养,让就业指导工作“稳起来”

做好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价值,通过加强职业规划师资培养,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稳定性。

积极推行职业导师制。职业本科院校的导师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活动,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及发展意愿,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同时还要在教师群体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共同做好职业本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育人目标。职业导师自身也需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通过下企业锻炼、参加培训等方式进行系统学习训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职业导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工作,能够更好地反思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足,把企业的新经验、新技能引入课堂,促进理论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化的教学理念融合贯通,帮助职业本科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优化职业咨询指导服务体系。求职阶段是学生职业感知最真切、咨询需求最迫切,往往也是最迷茫的时间段。职业本科学校应抓住这一窗口期,针对毕业生遇到的不同就业问题,鼓励学院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结合对口行业特点开展学院间、专业间合作,帮助学生正确择业、求职。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分类设置职业测评、形象设计、礼仪规范、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就业实训项目,实施小班化实训和个性化职业咨询,通过网络在线交流、面谈等形式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持续跟进等举措,以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及时解决他们的难处,增强学生求职信心,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建设职业规划师资培养体系。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是就业指导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要设置一定数量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任教师,专门负责学生职业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工作。聘请职业发展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员,扩充完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并利用这一优势师资对其他教师进行再培训。学校应大力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在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和人才测评、心理测评技术学习,逐步实现指导团队的专业化。同时,学校也应鼓励在校教师成为职业规划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让教师“会讲课、懂市场、善咨询”,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化水平,进而达到提高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标。

(作者:陈政华,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创新教育中心主任、行业学院院长)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3年04月04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