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动态

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05-15 浏览次数:4708 来源:本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职业教育战线必须深学笃行全国两会精神,以“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的全局视野把握发展大势,围绕向内优化、向外融合、均衡供给三个维度狠下功夫,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全阶优质”,高水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整体提升各阶段职业教育的育人水平,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职业教育迸发出蓬勃生机,多个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从内部视角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办学适应性不强、教育收益成效偏低等难点问题严重制约职业教育长远发展;从外部环境看,在人口出生率下降、高校扩招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叠加效应影响下,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重心上移成为大势所趋。湖南职业教育战线须进一步聚焦“全阶优质”发展目标,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完善一体化设计,丰富技能培养内涵。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统筹衔接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单纯的操作技能传授向复合型学习能力培养转变,增强人才的适应性。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拓宽对口升学、专升本等上升通道,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增值”。成体系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制订各学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湖南省职业启蒙教育联盟,实施湖南省职业启蒙教育重点项目,充分调动职业院校、中小学校、行业企业资源,联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上下延伸。

坚定内涵化发展,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扎实推进好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确保建设单位按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本校其他专业群、其他高职院校向全国高水平迈进。积极发挥“双高”计划建设专家委员会作用,坚持季度调度制度,坚持经费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安排、政策优先统筹的原则,确保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额度不减,组织并完成教育部“双高校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估,做好全程高水平建设。实施好湖南省“高职双高”和“中职双优”计划,形成一批省内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推进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建设培育一批“楚怡”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楚怡”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楚怡”高水平职业教育品牌效应。

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着力打造更加智慧的学习环境。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使用,加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专业建设,依托平台开展线上备课、线上教学、线上教研,建设一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区域、跨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配齐配强农村中职学校仿真实训硬件条件,弥合区域数字鸿沟。探索研制综合评价、增值评价标准,对学生成长数据实施伴随采集、全量汇聚、智能分析,精准绘就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教师能力、学生发展、社会服务等可视化图谱,提升学校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的水平。

二、强化“全面融合”,立体式推进产教共生共荣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发展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一方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另一方面,湖南作为一个中部内陆省份,财政资金供给相对有限,加上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带来的压力,仅靠现有资源配置难以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湖南职业教育战线必须走好“全面融合”发展道路,搭建政、校、行、企多方协同联动大平台,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汇聚力量。

注重前瞻规划,做优布局“加减法”。统筹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围绕湖南“老三样”(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新三样”(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现代石化)、“未来三样”(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重大产业进行省级统筹,推进院校布局与产业园区匹配工程、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匹配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工程、应用研究与关键技术匹配工程“四大工程”。实行职业院校专业集群动态调整机制,优先设置一批服务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的前沿新兴专业,重点发展一批支撑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民生需求的专业,逐步淘汰一批面向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产业的专业。加大现场工程师、特殊岗位人才的培养力度,适配湖湘工匠在岗成长计划,增强职业教育对重大产业发展的贡献力。

坚持开门办学,做大育人“朋友圈”。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明确校企合作协议、资源投入、设立程序和退出机制等方面要求,并建立试点的容错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强调企业在“双主体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协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联合招生招工方式、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过程安排等一系列工作,提高企业雇主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考核,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管体系。打通校企人员互聘通道,探索职业院校自主聘用能工巧匠带项目、带技术进入校园,参与评聘专业技术职称;鼓励合作企业聘任职业院校师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研发、员工培训、产品营销等工作。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要素参与办学,并根据约定的合作协议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

突出龙头带动,做好“高”“新”大文章。鼓励龙头企业、国有企业带头在产业学院建设、订单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与职业院校合作,完善相关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管理及考核机制,进一步实化、细化相关倾斜政策和红利政策。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楚怡”职教集团(联盟)、“楚怡”名师(大师)工作室和“楚怡”工坊。在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目标的前提下,职业院校可将联合体、共同体注册为可经营的实体法人,按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开展运营,从而更好地助力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实现职业教育知识技术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立足“全域均衡”,多角度服务技能乡村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应当看到,自2021年实施“技能型社会”建设以来,公众视角更多地放在推进“技能城市”上,而“技能乡村”遭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宏观上,湖南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教育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微观上,农业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生源相对较差,人才流失严重。技能形成体系“城市较强、农村很弱”,存在“二元技能社会”风险。这些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立足“全域均衡”,发挥服务技能乡村应有作用,为新时代山乡巨变注入强劲动能。

以“四精准”机制为框架,分类分层施策。坚持职教集团精准对接县市,根据农村县(市)特点和职教集团特色,推动职教集团有针对性帮扶全省51个脱贫县(市)整体发展;坚持示范学校精准对接乡村,以薄弱地区为重点,根据乡村需求和扶贫传统,由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牵头,其他职业院校积极参与,采取多校帮一乡、一校帮多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扶乡村整体发展;坚持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根据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省级中高职特色专业群作用,落实一个专业群帮扶薄弱农村地区一个相关产业;坚持教学团队精准对接农户,鼓励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师资条件和农户生产需求,选派多个教学团队精准帮扶农户。

以“技能+”模式为抓手,激活内生动力。引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强化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增强乡村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牵引力。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构建全链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做好“技能习得”让下一代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家庭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家庭各类劳动力,构建多样化的“技能+劳动力培训”模式,通过做好“技能积累”让更多农业农村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面向薄弱县乡村产业,构建多层次的“技能+产业帮扶”模式,通过做好“技能服务”,持续增强乡村产业振兴能力。

以“强项目”为载体,打造技能品牌。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转换为基础,系统打造四类项目:一是农村家庭学生技能培养项目,包括乡村紧缺技能人才定向招生项目、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助学项目、返乡就业支持项目等,培养青年学子知农爱农兴农情怀;二是农村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民工等技能培训项目,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三是农村地区产业技能帮扶项目,包括科技特派员项目、驻村帮扶项目、结对帮扶项目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提升项目,包括市县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中职质量提升项目、乡村产教共同体项目等,增强乡村技术创新能力。

          (作者:王仁祥,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信息来源:湖南政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