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参考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深化改革、探索创新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23-11-09 浏览次数:3950 来源:本站

  江苏省常州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在健全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建强“双师”队伍等方面多维发力、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抓落实。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将职教高地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纳入市委常委会重点工作、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委督查工作计划和所辖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等,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抓协同。建立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市领导联系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五个一”工作制度,市领导每年到联系院校开展一次调查研究、上一次党课、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出席一次重大活动或重要会议、进行一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成立“在常高校党建联盟”,设立常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协同推进全市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技工等各类职教学校发展。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智库作用,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咨询与指导。三是完善政策制度抓保障。出台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职教名城的决定、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争当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跑者三年行动计划等20余个政策文件,设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在常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10亿余元,支持职业院校扩容提质、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全力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整合优质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整合产业资源。在全市四个方向建设具有不同定位和特点的4座职教综合体,在城东建设与轨道交通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相配套的职教联盟;在城南建设“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高职园区;在城西建设“职教园、新农村、旅游区”深度融合的职教特色小镇;在城北建设以旅游商贸、技师技工、金融服务为主的职教基地,加快形成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二是整合学校资源。发挥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施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结对融合发展项目,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学校治理等工作,努力构建发展理念相通、发展要素流通、人员交流畅通的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不断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3所高职学校获批国家双高建设单位,6所获批省级双高建设或培育单位;全部10所中职学校获批省级现代化示范校或优质特色学校,7所获批省“领航计划”或优秀中职学校建设单位。三是整合企业资源。遴选13个特色产业园区先行试点,建立覆盖200余家企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库,积极为职业院校提供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岗位实习等资源。获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家、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89家、省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9家。

  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一是实施贯通培养。积极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各类职业院校申报省级现代职教体系“3+3”中职与高职、“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5+2”五年制高职与本科、“3+2”高职与本科、“4+0”高职与本科等贯通培养项目,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有效衔接。获批省级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136个。二是推进职普融通。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全面开放,建设26家省级职业体验中心,42家市级职业体验中心,吸引中小学生24万余人次参与体验。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三是探索职技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建设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网上统一招生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实现招生“一网通办”。武进、金坛、溧阳等3个辖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双挂牌”,实行一套班子统一运行管理。16所职业院校创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特色专业及省市级职业体验中心、现代化实训基地等,面向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针对性培训,举办各类培训项目800余个,累计培训12万余人次。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适应能力。一是建立专业建设“动态链”。优化专业建设升级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校企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打造29个省级中职现代化专业群、5个五年制高职高水平专业群、9个优质中职专业、11个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职业院校校企共建专业超80%,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二是打造校企共融“载体群”。全市职业院校均牵头组建了职教集团,其中2家入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5家入选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常州产业学院集群,建设2个国家现代产业学院、8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27个市级产业学院。建设中车·常州“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持续推动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常州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打造集教学、实操、培训为一体的行业产教融合基地。三是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库”。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个,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项目近400个,立项市级现代学徒制示范项目5个,除升学和创业的学生外,每年有75%以上的学生选择在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或就业。

  建强“双师”队伍,支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一是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开展职业学校“优才计划”公开招聘,支持职业院校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鼓励高职院校从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等聘请高层次人才到校兼职,组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大工匠”领衔的“技术精英”讲师团,实施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遴选行动,从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选聘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49名,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二是畅通教师成长路径。联合江苏理工学院建设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成立职业教育博导工作站,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校长和教师骨干,大力推进专家型、研究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助力教师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开展“十佳双师型教师”“十佳教授”评选,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80个,对中职学校教师牵头申报并获批的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给予配套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以专利形式取得创新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充分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水平。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0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9个。


扫描分享

信息来源:教育部官网

(一审:王慧颖 二审:刘作云 三审:雷群泌)